【同台共修 ─ 編劇練習場】第一周總結: 真實、觀看、方法
前言:「同台共修-編劇練習場」結合討論會、工作坊及集體活動,為同行的核心編劇築建共修平台。每節討論會 聚焦不同主題,從外在技法反芻到內在心法;每位編劇主理一節工作坊,以個人創作風格為主軸,互相學習砥礪;集體活動 由客席導師主理各種體驗與工作坊,帶來意想不到的養份與刺激。
【#真實】
回歸原點,創作的初衷為何?撥開迷霧,是為了趨近生命的實相。
八位編劇在首場討論會中分享創作的理由和追求:有人為了表達對於世界的看法,李偉樂想打開觀眾的觸覺感受矛盾的處境,李智達 說編劇佈下的「陣」代表一個又一個世界觀,李穎蕾和阮韻珊同樣相信故事的力量,李穎蕾說用盡所有手段是為了「說好一個故事」,阮韻珊認為生命因為很多不同形式的故事而變得豐富。有人嘗試藉創作昇華現實,胡境陽說創作不是為了模擬現實,而是為了一個「超越現實的想像時刻和精神空間」,郭永康形容創作是「精神世界的沉浸」,為的是挖掘人的本質,之於他有種宗教意味。亦有人創作是為了往內探尋,鄒棓鈞想在寫作過程中以新角度審視自己,明白自己更多,鄭廸琪一開始是為了書寫自己的不公平遭遇,後來轉化為一種使命,「想把人類心裡無言的痛楚化為文字。」
在鄭廸琪帶領的紀錄及引錄劇場工作坊裡,八位編劇就同一個主題互相訪問、即時紀錄、編輯,速成體驗這種創作方法。從現實取材,加以精煉篩選,所謂求真,不純粹追求資料上的準確,念茲在茲的,是梳理現實片碎以後,背後隱現出來的真實之相。
【#觀看】
編劇作為說故事的前鋒,磨練技巧以外,培養獨有眼光亦是創作的重要工具。幾位編劇分享了「看」的不同方式,微觀情節與人物的關係。
阮韻珊對比日韓的戲劇衝突,觀察受不同歷史文化影響而產生的刻劃人物方式,並選讀契訶夫作品,展現一種網狀結構的視角,看似零散、無關的事件如同一顆顆小石,沿路撿拾石頭的過程中,人物的內心衝突與狀態亦愈見立體。鄒棓鈞把視角轉向內在,以情感重量作為量度單位-當一段情節或對一個人的情感越是能夠重複醞釀,越是具備成為故事題材或人物的意義。李智達則引導大家進行「身體日記」練習,運用身體重演當日生活片段,化身日常生活的顯微鏡,體驗和發掘回憶中具涵意的細節,在日常微細事中提煉生活質感,驗證感知與行動 (sense & to-do) 作為故事創作的不二法門。
客席工作坊主持蔡運華則分享作為調解員的過程中,所察看到的人性點滴。「人的善變」往往是達成和解協議的變數,調解員要隨機應變,觀言察色,細心閱讀雙方語言之外的線索-狀態、姿態及眼神。如同角色分析,調解員需要找出雙方的關注點與共同基礎,利用中性的辭措引導雙方重新觀看各自的需要和欲望。過程中的對話與留白,與劇作化解角色之間的衝突,異曲同工。
一個「以人為本」的戲劇作品,其散發出的人文精神一定會被看見。
【#方法】
為了準備討論會和工作坊,編劇們回想由靈感誕生到鋪排落筆的每一步,分門別類,組織出各自的創作方法,在第一個星期,就創作方法的討論就涉獵到「靈感與題材」、「角色與自我」。
郭永康分享他的創作有由主題出發、也有由人物出發,由對話展開思辨,找到人物之間的對立平衡,並分享了建構角色的折線圖;胡境陽則從感覺與聯想出發,重視象徵與意象,作品中角色與事件可能比戲中用到的一首歌更遲出現。
編劇們也透過分享練習,讓大家體驗不同的創作方法。鄒棓鈞與編劇們進行「靈魂書寫」,三小時內在不斷書寫回答各種問題,挖掘內心,找出自我不同的真實面向,亦可以從中發展角色。同時作為演員的阮韻珊,重視作品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她帶領編劇們進行即興的場景練習,找出角色藏在無聊底下的行動。
創作可無中生有,亦可借助改編:鄭迪琪改編過小說、亦有為引錄劇場寫文本,近期新作以心理學家Harry Harlow的事蹟與文字為材料。她分享自身經驗,如何按情況不同程度地戲劇化真實材料,並轉化為劇本。李穎蕾改編過卡夫卡和陳慧的小說,她從原作的元素中移植、增補、重塑、刪減,以演出整體平衡為首要目標,文字部份只是其中一招。
常說編劇創作的過程最孤獨,「同台共修」期望讓編劇們分享他們的孤獨,以及走過孤獨的方法。
----------
策劃:胡境陽、李穎蕾、羅妙妍
核心編劇:阮韻珊、李偉樂、李智達、李穎蕾、胡境陽、郭永康*、鄒棓鈞、鄭廸琪
【同台共修─ 我們的編劇宣言】
*承蒙香港話劇團批准參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