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mporary Writing for Theatre (2012 - )

新文本運動

 
IMG_5987re2.jpg
 

新文本現象

「新文本」New Writing一詞最初源自90年代英國劇場,泛指當時出現的劇作現象,包括以莎拉肯恩和馬克雷文希等青年劇作家為代表的「直面劇場」,以及皇家宮庭劇院推動的一系列新生代劇作計劃。英倫的「新文本」思潮迅速登陸歐陸,上演不輟,不僅備受賞識,還觸發了沉寂多時的歐洲重新重視文本以及新劇場的方向,激發了當代劇場新一波的探索,其中特別又以德國劇場新生代最積極汲取「新文本」的風格和理念,間接孕育了德國新生代劇作家群像的冒現。

現在回頭看,儘管歐陸各地的劇場發展脈絡各有不同,但在千禧年以後,不約而同皆湧現了一批與傳統劇本風格迥異的「新文本」劇作,蔚為風潮,並在當代劇場的發展中形塑了一股新力量。

過去20年,全球一體化雷厲風行,社會運動風起雲湧,人心躁動,面對新的形勢,在消費主義文化以外,劇場工作者似乎已無法通過既有的劇場語言攫住現實,抓緊當下。這可看做是『新文本』興起的全球化背景。

- 香港劇評人小西

『新文本』的冒現,其中一個原因是劇作家在逐漸被現代劇場邊緣化之後的一次絕地反擊,所以,文本的突破同時也是一種回歸,劇作家要在後現代的虛無世界里重新奪回原有的發言權。

- 台灣藝評人鴻鴻

 
 
 

新文本信念

「新文本」強調採用逼切的社會議題,直面現實,同時運用創新的寫作手法,突破舊有的戲劇想像和感知。「新文本」興起於九十年代末,比起八十年代的後現代主義及其後形形色色的後戲劇探索在時間線還要晚一點,表面上彷彿是劇作家的絕地反擊,像是當代劇場在過度向形式主義和前衛探索傾斜之後向文本回歸的宣言,但背後的實踐卻絕非囿於文本主導的傳統思維,而是向當代劇場提出更強烈的訴求──在文本實踐中尋找一種與當代劇場其他元素更雙向的、更緊密的互動關係:文本激發劇場,劇場激發文本。文本只是這個互動關係中的一個起點,藉著嶄新的文本觀念,激發劇場的全方位探索,包括導演手法、表演美學、劇場設計及製作模式。

 
IMG_6047re2.jpg
 

新文本運動

前進進早於2006年便開始引入具有新思維的歐洲劇本,陸續上演了 Sarah Kane、Bernard-Marie Koltès、Heiner Müller、Elfriede Jelinek、Caryl Churchill、等等名家的作品,逐漸高舉「新文本」的旗幟,多方開發文本的來源,同時也一直堅持本土創作,不斷推出新銳作品。

直至2012年,我們認為時機成熟,在香港民政事務局藝能發展資助計劃撥款支持下,正式推出的新文本運動,並成立新文本工作室,嘗試把新文本創作理念和實踐模式,全面推介至香港劇場。


階段一:2012-2014

第一階段的新文本運動結合了劇場創作、教育推廣、研究翻譯及出版,是一個多元化的發展計劃,但最重要的目標仍在推廣,希望通過全方位的引介工作,把新文本這個尚未被大眾及本地戲劇界認識的理念引進香港。我們的願景是:為本土劇壇提供極具學習和參考價值的當代劇本,並建立一個可持續探索的系統,與本土業界分享成果。

第一階段為期三年,核心活動為一年一度的新文本戲劇節,以及在2013年舉辧的「劇場與文本國際研討會」。其他活動則包括讀劇沙龍、網絡資料庫、劇本借閱系統、外展講演、專題工作坊,等等。這一階段我們嘗試全方位出擊,讓本地觀眾和戲劇工作者可以從不同角度認識新文本的藝術理念和多樣化的實踐模式,從而促進劇場工作者及愛好者對香港劇場未來發展的視野。


階段二:2015-2019

「本土轉化」是新文本運動第二階段的焦點。承接第一階段開展的各項推廣工作,在第二階段的活動更集中在創作和演出上,嘗試把第一階段所掌握到的新文本創作理念,活用在本土創作上。一方面讓資深創作人進行深化探索,同時提供機會予新一代編劇在導師指導下進行具有新文本特色的劇本創作計劃,藉此實踐及累積一套更貼近本土現實的藝術語言。「本土轉化」是這個階段高舉的旗幟:「本土」,意指議題及內容皆源自香港社會;「轉化」,強調克服文化差異,融合香港劇場特色。

第二階段「新文本運動」的焦點不再在「推廣」,而聚焦在「創作」上,因此集中推出更多劇本創作計劃、讀劇活動和演出製作。這一階段的活動包括多個委約年度重點創作、兩屆大型讀劇馬拉松、客席導演演繹的新文本製作,以及在2018年前進進二十周年推出的「我們的時間」創作系列。


活動一覽

新文本

資料庫

演出

讀劇

工作坊

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