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劇場探索計劃

已完成的項目


(1) 推出「真實劇場探索計劃」小冊子及網頁

小冊子推出日期為14/5/2022

網頁推出日期為30/6/2022


10場《鐵行里》演出

西九自由空間大盒

  • 14/5 (8pm)

  • 15/5 (3pm及8pm)

  • 16/5 (8pm)

  • 18/5 (8pm)

  • 19/5 (8pm)

  • 20/5 (8pm)

  • 21/5 (3pm及8pm)

  • 22/5 (3pm)

 

《鐵行里》一節實體演後藝人談

西九自由空間大盒22/05/2022 (5-6pm)

 

前進進X程展緯「身份是如何煉成的:職場劇場練習場」

(包括1 場成果分享會)

牛棚藝術村 / 香港藝術館

  • 1/10/2022

  • 4/10/2022

  • 8/10/2022

  • 9/10/2022

  • 16/10/2022

  • 23/10/2022

  • 30/10/2022

  • 12/11/2022


24場《漫遊者劇場》之〈逝言書〉及6星期〈島嶼少年〉的聲檔點播

〈逝言書〉 牛棚藝術公園至何文田配水庫

  • 4-6/11/2022

  • 11-13/11/2022

  • 18-20/11/2022

  • 25-27/11/202

  • 〈島嶼少年〉
    1/11-16/12/2022

 

1節〈逝言書〉網上演後談

2/12/2022

 

1節《在新的一天,我們繼續往理想前進》香港台灣創作交流聚會

16/12/2022

 
 

6場《在新的一天,我們繼續往理想前進》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展覽廳31/12/2022

  • 1/1/2023

  • 2/1/2023

  • 6/1/2023

  • 7/1/2023

  • 8/1/2023


18節Christine Umpfenbach真實劇場大師班及創作展演:「家族塑像」           

(包括1場成果分享會)

牛棚劇場              7-16/1/2023


「真實劇場探索」計劃總結短片


 

陳炳釗最新編劇作品

月明星稀

 

命運的共同體是時代生成的想像,還是一次身份的尋覓與創造?

去留、遷徙、停駐、漂流、往返,能夠安住人心的是甚麼?

無輸贏,無規則,離散是一場與命運對決的球賽。

兩個中學摯友相約在海外見面,在草地上留下無法完成的告別和一雙球拍,從此各散東西,一個回流老家獨守荒田,一個孤身上路;受抑鬱症困擾的女子在銀杏樹下守株待兔,期望能遇到活在另一個時空裏的自己,以及幸福的未來;遠赴他鄉悉心照顧兒媳的奶奶,毅然拋下香港的老伴和自尊,戰戰兢兢在一條地鐵綫上重塑下半生的人生;困在異邦小城,被搶的專才在專業和家庭之間,必須在一場球賽連加時射十二碼的時間內作出抉擇;作家自我流放至天涯海角,閉關書寫,五千本有關本土研究的書籍卻遲遲未運到;追夢者與自由人浪蕩在他方,不斷交換身份,誓要成為一隻從一點飛躍到另一點的吉祥物……離散的旅人互不相識,在深邃的星輝下卻又幽微地連結在一起。

《月明星稀》以香港、倫敦、柏林、基朗拿和愛爾蘭莫赫懸崖多個地點的離散故事為軸,透過多線交錯敘事,編織彼此背道又相互連結的去留抉擇;嘗試在回憶和展望之間,探尋人們與現實保持對話的方法,在困難中活出信念,仰望星空,俯看人間。

——
▍《月明星稀》Flowing Warblers

編劇:陳炳釗
聯合導演:梁菲倚*、盧宜敬
演出:鍾益秀、陳琬瑜、梁天尺、黎濟銘、張迪琪、彭珮嵐、李嘉雯、陳庭軒、陳秄沁、呂烺均、黃衍仁
文本顧問:陳佾均(台灣)
空間設計:曾文通
燈光設計:馮國基
服裝設計:鄭文榮
音樂及音響設計、現場樂師:黃衍仁

21-25.6.2024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380, $280 (正價)|$260、$190 (優惠票)

門票現於art-mate及城市售票網發售
https://www.art-mate.net/doc/74031
https://www.urbtix.hk/event-detail/11648/

節目全長約3小時,設一節中場休息
粵語演出,歡迎6歲或以上人士進場

——
宣傳設計:studioTIO
宣傳照攝影:Egill Bjarki

*承蒙香港演藝學院允准參與是次演出

 
 

前進進牛棚直播室,2019年首季以「拋給創作人的六個思考」為主軸,每集邀請來自藝文界別的嘉賓,與觀眾一同思考特定的藝術意念或話題。

2021年,我們推出第二季節目,延續探問,鼓動交流,回應劇場面對的全新趨勢與境況。

主持人:胡境陽、羅妙妍


第六集 一「我們來真的-在劇場逼近真實」

對於不少創作人來說,創作的起點和驅動力,源自「真實」二字,通過轉換形式與手法,企圖撥開紛亂的迷霧,捕捉神諭般的瞬間。隨著時代變遷,我們對於劇場所呈現的「真實」愈加質疑,紀錄劇場、素人劇場、沉浸劇場、城市遊走等等非傳統形式接力上場,在人工(artificiality)與真實(authenticity)之間來回擺盪。我們無法停止叩問:這一刻的呈現,足夠「真實」了嗎?有逼近「真實」更多了嗎?

前進進藝術總監、劇場編導陳炳釗嘗試回應這股躁動,鼓動背景與風格相異的劇場創作人馮程程、再拒劇團團長黃思農一同通過作品思考,並為本季「牛棚直播室」最後一集擔任嘉賓,從自身創作出發,在不斷的再現與重述之間,連結彼此,照見真實。

日期:2021年10月14日(四)

時間:8:00pm

主持:羅妙妍

嘉賓:馮程程、黃思農、陳炳釗


第五集 一「邊走邊看-劇場之外有劇場」

走出傳統表演場地的環境劇場在香港本非新鮮事,不過近年這類演出的數量正在慢慢增加,加上新興起的沉浸式劇場、聲音導覽演出等等,劇場似乎正在向城市的公共空間延伸。這潮流背後,是否反映了新時代的觀眾在隔著第四面牆欣賞表演以外,也希望走近一步、從互動之中體驗更多?而創作人在傳統劇場空間外進行創作,思考得最多的又是什麼?

本集邀請到對這類劇場形式有不少經驗的賴閃芳(戲劇構作及劇場創作人)及陳冠而(小息跨媒介創作室藝術總監),與嘉賓主持--身兼藝評人與製作人兩重身份的陳偉基(肥力),一起從創作、製作與評論角度,討論劇場外的劇場。

日期:2021年8月31日(二)

時間:8:00pm

主持:胡境陽

嘉賓主持:陳偉基 (肥力)

嘉賓:賴閃芳、陳冠而


第四集 一「拆解、轉化、跨越 - 跨媒介製作的對話空間」

221699183_1771051283078272_3511626405200911100_n.png

表演藝術作品,每每離不開「對話」──創作人與觀眾之間的交流,意念與手法之間的碰撞,媒介與媒介之間的對話。近年,香港劇場愈來愈多打正旗號思考媒介本質的製作,拆解邊界,轉化語言,繼而跨越。對於創作人來說,跨媒介製作的迷人之處是甚麼?那條劃分媒介的無名邊界,是自我設限,抑式似有還無?「跨」出去之後,創作人與觀眾如何繼續並肩走下去?

今集邀得獨立策劃及製作人黎蘊賢,以及獨立創作人及表演者黃大徽擔任嘉賓,分享最近完成的意狀演出《躺在桌上的物件》的箇中經驗,並與嘉賓主持劇場編劇胡境陽,一起以其他過往製作或參與的跨媒介演出為例,探討跨越的意義,開拓觀看的視野。

日期:2021年7月30日(五)

時間:8:00pm

主持:羅妙妍

嘉賓主持:胡境陽

嘉賓:黎蘊賢、黃大徽


第三集 一「新文本之後-編劇如何思考當下的劇場」

188476764_1728256484024419_3000034114029348392_n.jpg

不經不覺,前進進自2012年起動「新文本運動」,至今已踏入第十個年頭,除了翻譯引進一批風格各異的外國新文本,亦積極推動劇本創作的本土轉化,雖然在每人心中新文本的定義始終是浮動的,但編劇們都不同程度地從中吸取養份,在動盪的十年中以創作挖掘自身、回應時代。來到今天,本土劇場發展出各種不同姿態,廣義的劇場對觀眾的意義是什麼?而文本創作本身又是否足夠回應時代?

今集由新文本工作室(2012-14)召集人、劇場編導馮程程任嘉賓主持,與香港演藝學院戲劇藝術碩士(編劇)郭永康,及剛奪得「第五屆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首獎的鄒棓鈞,三位編劇,共同分擔主持人兼駐團編劇胡境陽以上的種種困惑與苦惱。

同場加映鄒棓鈞得獎作品《麻雀(死)在物流貨倉的晚上》選段 率先曝光!

日期:2021年5月31日(一)

時間:8:00pm

主持:胡境陽

嘉賓主持:馮程程

嘉賓:鄒棓鈞、郭永康^

^承蒙香港話劇團批准參與


第二集 一「戲劇構作──建構劇場新氣象」

177317708_1706375422879192_1285339968766488931_n.jpg

Dramaturg,香港稱為戲劇構作或劇場構作,是一個製作中除了編導演、台燈聲等基本崗位之外,近幾年製作中會在工作人員表出現的名字,有人稱之為表演藝術作品的「第三隻眼睛」,又有人說是「劇場風水師」;又有些人認為可有可無,但同時演藝學院亦為這門學科開辦學位課程。究竟戲劇構作的工作是什麼?這個崗位幾大程度影響創作過程、甚至改變劇場製作的既有風氣?

本集直播室請來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戲劇構作)講師甄拔濤任嘉賓主持,與正在修讀演藝學院戲劇構作碩士課程的演員梁曉端、及於英國修讀戲劇構作碩士畢業的戲劇工作者袁潔敏,漫談戲劇構作如何融入香港表演藝術,以及可能帶來的改變。

日期:2021年4月29日(四)

時間:8:00pm

主持:胡境陽

嘉賓主持:甄拔濤

嘉賓:梁曉端、袁潔敏


第一集 一「身心同行:21世紀的表演者」

cover 1.jpg

前進進牛棚直播室,2019年首季以「拋給創作人的六個思考」為主軸,每集邀請來自藝文界別的嘉賓,與觀眾一同思考特定的藝術意念或話題。

2021年,我們將推出第二季節目,延續探問,鼓動交流,回應劇場面對的全新趨勢與境況。

第一集以「表演」打頭陣,探挖內在,以身體訓練為關鍵詞,梳理表演的挑戰和迷思。具備創意的身與心,結伴同行的訓練伙伴,如何啟示我們應對風雨飄搖、前路不明的當下?如果表演是為了趨近真實,藝術上的求真能夠延伸至生活的探尋嗎?

前進進請來兩位積極前行的青年表演者/訓練者,「去劇場」召集人陳庭軒與「流白之間」策展人黃家駒,聯同特邀嘉賓主持梁菲倚與主持羅妙妍,從學院、劇團、平台三條進路出發,思考在二十一世紀不再一樣的劇場裡,追求的表演者是甚麼模樣?

日期:2021年3月30日(二)

時間:8:00pm

主持:羅妙妍

嘉賓主持:梁菲倚

節目嘉賓:陳庭軒、黃家駒

 
 
photo-1499439398383-cfcbab21207d.png
 

2021


黃礎瑜,〈抵抗現實──一場《午睡》的莫失莫忘〉,《虛詞》,2021/07/12。


沈諾基,黃衍仁《半空的笑》的異化體驗,《Glass Onion音樂筆記》,2021/06/26。


李駿碩,入睡的那一刻,你在想甚麼?《半空的笑》:夢魘中的詩意,笑臉背後的恐懼,《經濟通》,2021/06/17。


陳子雲,音樂人黃衍仁跨界拍電影《半空的笑》突破劇場疫情限制,《虛詞》,2021/06/12。


黃靜美智子,劇場跨界影像《半空的笑》 黃衍仁首次執導:身陷困苦時,見到別人的笑都覺辛苦,《明周文化》,2021/05/28。


粉墨勾兰〈《午睡》在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星洲日報》,2021/04/05。


胡筱雯,〈理想與掙扎 莫失莫忘 《午睡》來回看火紅年代〉,《明報》,2021/01/22。


Pat To Yan,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generations, AppleDaily, 2021/01/17.

 

南灣水巷生,〈時間的斷層 —《午睡》觀後感〉,《立場新聞》,2021/01/12。


朝雲,〈縱然夢想不會成真,但要相信所有努力都會重生〉,《立場新聞》,2021/01/12。


麥曦茵,〈「清醒夢」,原來是一種技能。〉,2021/01/11。


比布的小星球,〈時間與空間 真實與虛幻〉,2021/01/10。


 

黃靜美智子,〈由歷史連結當下的鬱結 陳炳釗:歷史是以迴旋的方式向前走〉,《明周文化》,2021/01/08。


黃子翔,〈從午睡陰霾醒來〉,《星島日報》,2020/01/07。


黃念欣,〈要發夢,先要《午睡》〉,《明報》,2020/01/05。

 

2020


〈回溯香港學運 前進進劇作《午睡》新版 劉俊謙、蔡思韵加盟〉,《立場新聞》,2020/08/27。


李向昇,〈回歸與搖滾:觀前進進《聽搖滾的北京猿人2021》〉,《虛詞》,2020/07/24。


〈好想藝術再相見 - 陳炳釗〉,《好想藝術》,2020/06/26。


黃宇軒,〈什麼人訪問什麼人:抗爭最激烈時,寫全新香港故事〉,《明報》,2020/06/21。


黃蕊獻、馮曉彤,〈迎接革命,希望就在當下 〉,《獨立媒體》,2020/06/14。


林凱敏,〈布萊希特繼承者們×陳炳釗:文本詰問現實,劇場針砭時代〉,星期日文學,《明報》,2020/05/31。


黃子翔,〈網上讀劇〉,《星島日報》,2020/05/07。


胡筱雯,〈馬丁‧昆普 × 甄拔濤:無處可逃唯有破壞——劇場是劇場的一切可能性〉,星期日文學,《明報》,2020/04/26。


劉彤茵,〈廣播×劇場 回應社會變化 「北京猿人」進化抉擇時〉,《明報》,2020/04/17。


董啟章,〈(猿)人的現象〉,《明報周刊》,2020/03/26。


江祈穎,〈《放逐》流浪在香港,無處可容身〉,《號外》。


鄧小樺,〈輓歌:我的公共的菜街〉,「我街道,我知道,我書寫,社區書寫計劃」,2020/03/03。

 

2019


祝文祺,〈《放逐》——過去如頑石,擲出後逆風回轉狠狠擊中你的臉〉,《虛詞》,2019/11/29。


何俊輝,〈《放逐》演員缺席下的家庭、人生與時代缺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眾聲喧嘩,2019/10/14。


劉彤茵,〈一家隔閡,三個平行時空〉,《明報》,2019/10/04。

 

何阿嵐,〈用劇場來旁觀世界〉,《三角志》(第97期),專題故事,2019/10/03。


〈拾起那一點沈重的輕〉,《Stagemag》,2019/10/03。


晴韻,〈一家三口各自獨白的《放逐》 編導方祺端望呈現「溝通唔到嘅屋企」〉,《立場新聞》,2019/09/27。


李卓謙,〈寫世代,寫時代,方祺端《放逐》:其實真係溝通唔到〉,《虛詞》,2019/09/25。


羅妙,〈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藝文青》,2019/09。

 

夏如芸,〈暢「游」於千高原上〉,《三角志》(第95期),藝民公社,2019/08/03。


雷浩文〈破與立的循環往復 —— 觀前進進「泳池(沒有水)」「新文本」實驗展演〉,《CUP》,2019/07/24。


張志聰,〈《大驅離》——老生常談的故事,意料之外的結構〉,《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眾聲喧嘩,2019/04/28。


千山,〈《大驅離》——亂世之聲下的驅逐〉,《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眾聲喧嘩,2019/04/22。


梁妍,〈《大驅離》:兩曲驅離之謠 唱一場青春苦悶〉,《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眾聲喧嘩,2019/04/19。


林雪平,〈馮程程作品目錄〉,《微批》,2019/04/07。


林雪平,〈專訪馮程程(下):以作品整理當代生活的面貌〉,《微批》,2019/04/07。


林雪平,〈專訪馮程程(上):如何將文本轉化成為可被體驗的感官?〉,《微批》,2019/04/07。


朱映霖,〈被大驅離了的《大驅離》〉,《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眾聲喧嘩,2019/04/03。


吳俊鞍,〈馮程程的新文本異化美學──由《誰殺了大象》到《石頭與金子》的當代幻象穿越之旅〉,《微批》,2019/03/26。


小西,〈馮程程的寂寞(女子)自由(語言)體操〉,《微批》,2019/03/25。


羅妙妍,〈雜音作為一種抵抗語言──聆聽馮程程的劇場〉,《微批》,2019/03/25。


Franki,〈「在藝術或社運之前,我先是人,那是什麼樣的狀態」——《大驅離》編劇黃思農、黃衍仁對談〉,《立場新聞》,2018/03/19


江藍,〈我看2018年下半年香港戲劇〉,《藝評ARTISM》(2019年3月號),藝評空間,2019/03。


梁妍,〈2018年下半年:我的本土劇場觀感手記〉,《藝評ARTISM》(2019年3月號),藝評空間,2019/03。


陳瑋鑫,〈2018下半年本地劇場之個人觀察〉,《藝評ARTISM》(2019年3月號),藝評空間,2019/03。


何阿嵐,〈一種對時代的回應: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大驅離》〉,《三角志》(第90期),專題故事,2019/03。


姜麗明,〈「對倒」眼光看我城——淺評《對倒.時光》〉,《虛詞》,劇評,2019/01/03。

 

2018


鄧正健,〈未必圓時即有情——《會客室—Best Wishes》的「形式之手」〉,《藝評ARTISM》(2018年12月號),藝評空間,2018/12。


Bobo Choy,〈《會客室—— Best Wishes》參與式實錄劇場:重啓第101個人的思考〉,《立場新聞》,2018/11/30。


阿果,〈果欄:回音室與會客室〉,《明報》,星期日生活,2018/11/25。

 

黃宇軒,〈什麼人訪問什麼人:你信自己的生活、世界、香港會愈來愈好嗎?——訪陳炳釗〉,《明報》,星期日生活,2018/11/11。

 

何阿嵐,〈100種生活,100種可能——前進進戲劇工作坊《會客室》〉,《三角誌》(第87期),專題故事,2018/11。


賴勇衡,〈世人喜歡親睹希望勝過只聞其聲——2018上半年香港戲劇選評〉,《藝評ARTISM》(2018年10月號),藝評空間,2018/10。


丁羽,〈2018上半年的再現與翻新〉,《藝評ARTISM》(2018年10月號),藝評空間,2018/10。


小西,〈對倒時.空〉,《藝評ARTISM》(2018年10月號),藝評空間,2018/10。


羅斌惠,〈評《甜美生活》——甜美不過是一層漂亮的糖衣〉,《藝評ARTISM》(2018年10月號),藝評空間,2018/10。


黎曜銘,〈淺談〈建豐二年〉的兩點——搬演的困難及其取捨之間〉,《藝評ARTISM》(2018年10月號),藝評空間,2018/10。


鄧小樺,〈災難與狂歡——馮程程《甜美生活》〉,《星島日報》,文化廊,2018/08/20。

 

〈屋根裏(前進進戲劇工作坊)〉,《演藝風流》,2018/08/18。


何俊輝,〈《屋根裡》23場戲優劣並存〉,《大公報》,文化B7,2018/08/17。

 

查映嵐,〈如果共產黨未到49年就收了皮?——看《建豐二年》劇場改編〉,《關鍵評論網》,2018/08/16。


輕羽,〈《對倒.時光》〉,《大公報》,藝文,2018/08/06。


佛琳,〈建豐二年 舞台上的烏有史〉,《信報》,藝文評論,2018/08/01。

 

江祈穎,〈《對倒.時光》:無限接近那不可接近的距離〉,《別字》(第九期)。


〈二十載繼續前進進〉,《星島副刊》,藝文薈,2018/07/26。

 

〈舞台劇導演陳炳釗:劉以鬯名作講香港困局〉,《信報》,影音文化C4,2018/07/23。

 

蔡寶賢,〈《建豐二年》編導甄拔濤:時間始終在人民這邊〉,《立場新聞》,2018/07/19。


梁偉詩,〈前進進「新文本」劇場——從引介「新文本」到本土轉化〉,《文匯報》,敢觀舞台,2018/07/14。

 

林雪平,〈所謂甜美,不過代糖——評《甜美生活》〉,《立場新聞》,2018/07/06。


何阿嵐,〈從納米空間裡看世界——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屋根裡》〉,《三角志》(第83期),專題故事,2018/07。


前驚驚,〈不過是世界終結:《甜美生活》〉,《藝文青》,2018/07。

 

麥芷琦,〈一篇「寫不出的時候也要寫」的文章——舞台劇《對倒.時光》觀後感〉,《文化按摩師》,CM CHOICE,2018/07。


潘曉彤,〈容納大和文化以外,戲劇更重要的關懷──專訪林沛濂〉,《立場新聞》,2018/06/29。


黎啟勁,〈《對倒.時光》:本地文學名著的立體重現〉,《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月旦舞台,2018/06/29。


董啟章,〈對倒.時代〉,《明周文化》,GHOST ON THE SHELF,2018/06/28。


謝傲霜,〈《建豐二年》改編劇場 一整代人如何被犧牲掉〉,《經濟日報》,副刊,2018/06/22。

 

〈《對倒》回憶作燃料:重拾劉以鬯目光凝視當下香港地〉,《明報》,副刊文化,2018/06/08。

 

賴勇衡,〈《對倒.時光》:每個開始畢竟都只是續篇〉,《藝評ARTISM》(2018年6月號),藝評空間 ,2018/06。


何阿嵐,〈中國是折騰人的社會——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建豐二年》〉,《三角誌》(第82期),專題故事,2018/06。


〈有一種劇,不是大台劇〉,《蘋果日報》,2018/06。

 

〈從一個兒戲念頭開始〉,《JET MAGAZAINE》,2018/03/06。

 

〈聽搖滾的北京猿人(前進進戲劇工作坊)〉,《演藝風流》,2018/01/20。


江祈穎,〈《聽搖滾的北京猿人》:宏大敍事到精神統一的儀式性戲劇〉,《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眾聲喧嘩,2018/01/16。


黃寶儀,〈傷痛以後:評《石頭,折枝與黑狗》及《一切皆善》〉,《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眾聲喧嘩,2018/01/10。

 

2017


何阿嵐,〈歷史循環下的自處方式——前進進戲劇工作坊《聽搖滾的北京猿人》〉,《三角誌》(第77期),演前預報,2017/12。


〈傘後七年,毋忘初衷? 胡境陽〉,《JET MAGAZAINE》,2017/12/06。

 

何阿嵐,〈董啟章與胡境陽談《聽搖滾的北京猿人》〉,《立場新聞》,2017/11/27。


黎曜銘 ,〈試評《西邊碼頭》:回歸慶典下的冷酷異境〉,《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月旦舞台,2017/09/11。


〈西邊碼頭(前進進戲劇工作坊x 法國埃梅劇團)〉,《演藝風流》 ,2017/08/05。


羅斌惠 ,〈《卡桑德拉 - 表象終結的世界》:表象與實相,都是一種選擇。〉,《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眾聲喧嘩 ,2017/06/06。


江祈穎,〈卡桑德拉:由表象到真相終結──論新文本的改編可能與限度〉,《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眾聲喧嘩 ,2017/05/23。


吳俊鞍,〈《卡桑德拉:表象終結的世界》:無法跨越的矮牆〉,《立場新聞》,2017/04/25。


蔡倩怡,〈無法跨越的邊界〉,《明周文化》,2017/03/30。


烏洛,〈前進進《卡桑德拉 - 表象終結的世界》 — 拒絕在後災難前食花生〉,《立場新聞》 ,2017/03/17。


陳瑋聰,〈工作坊裡的經驗與自我思考〉,《藝評ARTISM》(2017年3月號),活動探報 ,2017/03。


何阿嵐,〈旁觀他人之痛苦——前進進《卡桑德拉 ﹣表象終結的世界》〉,《三角誌》(第68期),演前預報,2017/03。


賴勇衡,〈《金龍》:笑不到最後〉,《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眾聲喧嘩,2017/01/16。

 

2016


梵谷,〈心智從來不會亦不應缺席:記「前進進表演探索計劃」〉,《藝評ARTISM》(2016年9月號),活動探報,2016/09。


肥力,〈編、導、演一起實驗——馮程程談新文本與表演〉,《藝評ARTISM》(2016年9月號),劇場外望,2016/09。


梁妍,〈陳炳釗的後殖民唏噓,不同於也斯的後殖民唏噓——評《後殖民食物與愛情》〉,《藝評ARTISM》(2016年7月號),藝評空間,2016/07。


〈後殖民食物與愛情(前進進戲劇工作坊)〉,《演藝風流》,2016/06/04。


〈對話陳炳釗:你有多久沒在香港聽見「後殖民」的講法了?〉,《端傳媒》,2016/05/24。


陳子雲,〈《後殖民食物與愛情》重演 後殖民時代港人尋味之路〉,《獨立媒體》,2016/04/26。


貝貝,〈寫在二零一六 陳炳釗二次編導《後殖民食物與愛情》〉,《立場新聞》,2016/03/31。


鄧正健,〈夢醒之緩慢,歷史之狡詐:陳炳釗的《午睡》〉,《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眾聲喧嘩,2016/03/08。


賴勇衡,〈《午睡》:以發夢為方法〉,《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眾聲喧嘩,2016/01/25。


〈午睡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演藝風流》,2016/01/23。


〈遊走於夢與真實之間——《午睡》觀後感〉,《馬料水報》, 2016/01/23。


周永康,〈《午睡》──被殖民地時間浪潮吞噬的香港記憶〉,《端傳媒》 ,2016/01/16。


何阿嵐,〈和解的可能,或不可能——前進進《午睡》〉,《三角誌》(第56期),演前預報,2016/01。

 

2015


〈從兄弟情到香港式憂鬱 陳炳釗《午睡》:如何走自己的路?〉,《立場新聞》,2015/12/23。


王菡,〈陳炳釗《午睡》:發一場清醒大夢〉,《端傳媒》 ,2015/12/01。


車正軒,〈屋村女保安員與文本的重要性〉,《StageMag》,2015/11/01。


鄧正健,〈助言位置.複調敘事.表演異化——《石頭與金子》的美學星座〉,《藝評香港》,2015/11/20。


小西,〈敢觀舞台:《石頭與金子》: 讓沉默的眾生發聲〉,《文匯報》,2015/11/21。


小西,〈對話馮程程:你很努力,但社會如何懲罰努力的人!〉,《端傳媒》 ,2015/11/12。


〈馮程程編導作品《石頭與金子》探討香港勞動群像〉,《101藝術新聞》,2015/10/01。


肥力,〈《讀劇馬拉松》——讀劇,是一個選擇〉,《art plus》,2015/09。


鄭政恆,〈《醜男子》:他人之顏〉,《文匯報》,2015/05/30。


吳俊鞍,〈前進進《醜男子》重演:每次不一樣的解讀〉,《立場新聞》,2015/05/30。


吳俊鞍,〈消費時代與我常在:《醜男子》〉,《立場新聞》,2015/05/04。


肥力,〈《醜男子》 —— 認真便輸了〉,《劇場閱讀》,2015/05。


賴勇衡,〈《醜男子》:鏡像、語言與展演〉,《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眾聲喧嘩,2015/04/29。


西瓜,〈前進進新班底再演《醜男子》新文本剷入主流劇場〉,《三角志》,2015/04。


林喜兒,〈美男?醜男?顛覆美與醜〉,《明報》,2015/03/20。


 
 
 

2018年,前進進在牛棚劇場以外,增闢了另一個活動空間 – 牛棚六號單位,在這個空間內,我們訪問了一百位香港人,收集他們的生活願景,製作成參與式實錄劇場《會客室 – Best Wishes》。

演出過後,前進進把這空間化身成討論與分享的聚會場所,以直播節目的形式打開另一個開放互動的溝通平台。一連六集,我們將以「拋給創作人的六個思考」為主軸,每集邀請來自藝文界別的嘉賓,與觀眾一同思考特定的藝術意念或話題。

主持人:陳炳釗、胡境陽、羅妙妍


第六集:「越界:不如行開下? 香港劇場國際線」

ep06.jpg

受到全球疫情影響,香港舞台界的國際交流暫時無法親身進行,而最近的政治形勢亦可能對將來的國際交流存在一定影響。然而,亦正正因為處於政治變局的風眼之中,香港過去一年吸引了不少國際目光注視,可預期在藝術上亦等待著一些能反映香港處境及香港人精神的作品出現。因此,舞台創作者們如何透過作品將香港表演藝術帶向國際?又或者,為了完全的創作自由是否不得不走向國際?這些都會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日期:2020 年 9月28 日(一)

時間:8:30pm

節目嘉賓:梅卓燕、鄺為立、梁菲倚

主持:陳炳釗、羅妙妍、胡境陽


第五集:「製作:中斷帶來可能?後XX時期的劇場製作」

Ep5.jpg

疫情反覆不斷,自由鐵幕降臨,每個界別的香港人都在奮力守住頭上一片天,劇場界亦不例外。早前劇界利用網絡便利,在虛擬平台推出製作,探索更靈活流動的創作模式,連結海外衝破地理藩籬,帶來不少新嘗試。在隔離與限制尋找缺口,在艱難的時刻開闢出路,似乎即將成為新日常。

面對種種變數,傳統劇場製作模式面對著甚麼無法逆轉的改變?無法割捨的原則又是甚麼?上集從演員視角出發,檢視當今劇場生態,今集開宗名義討論「製作」,邀來藝術評論人暨製作人李海燕、製作人李筱怡、劇場創作人陳鈞至,與前進進藝術總監陳炳釗以及主持人羅妙妍、胡境陽,討論今時今日劇場製作前所未見的危與機,提出假設與想像,在步步為營的時代,部署未來。

日期:2020年7月13日(一)

時間:9:00pm

節目嘉賓:李海燕、李筱怡、陳鈞至、陳炳釗

主持:羅妙妍、胡境陽


第四集:「演員:疫情下的舞台劇演員 ── 當下與未來」

受疫情影響暫停了一段日子的牛棚直播室再度登場,前進進繼續在網上與大家討論本地劇壇的生態現象。面對世紀疫症,業界嚴冬,這一集我們請來多位資深演員,一於圍爐取暖,從當下說起。

作為一種朝不保夕的自由身工作,舞台劇演員在追求生活保障以外,如何能夠主動求變?這次疫症將為他們帶來甚麼啟示?回顧出道以來,在他們眼中,本地劇場在十年前後產生了怎樣的變化?而他們的初心又有沒有改變?

日期:2020年4月30日(四)

時間:8:00pm

主持:陳炳釗

嘉賓主持:毛曄穎

嘉賓:蔡運華、朱栢康、黎玉清、梁天尺、黃譜誠

On-live-Ep4-new.jpg

第三集:「人」- 真實劇場.活在素人年代

Ep3.jpg

一年將盡,前進進牛棚直播室本周五將帶來今年最後一集,在寒冬中點燃思考的火種。 放眼生活現場,必能夠發現我們正身處一個屬於素人的年代,運動無大台,區選明星不再,素人讓我們感覺親近,在故事面前人人平等,一種香港新秩序蓄勢待發! 繼上集討論創作的本土性,今集將以「人」為關鍵詞,在素人撼動政經舞台的時代,素人的故事與他們背後的世界,將為劇場創作揭示怎麼樣的真實?前進進請來資深故事人雄仔叔叔與來自「天台製作」的劇場創作人李婉晶,與主持人陳炳釗、羅妙妍、胡境陽一起量度人的故事與真實之間的距離。

日期:2019年12月20日(五)

時間:8:30pm

節目嘉賓:雄仔叔叔、李婉晶

主持:陳炳釗、羅妙妍、胡境陽


第二集:「本土」- 黎明來到要準備!香港劇場新本土想像

Ep2.jpeg

繼上集思考「時代」之後再拋一個「本土」問題給創作人思考。香港人身份一直是藝術文化界創作上無法避開的一個命題,從舊日「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香港的本土身份隨時日變化,有強烈的本土意識同時又未停止過追問自己的根。

六月以來我們共同經歷著一次香港人身份再建構,在這段等待黎明的時光中,前進進請來兩位灸手可熱的劇場編劇黃國鉅、甄拔濤及資深劇評人陳國慧,與主持人羅妙妍、胡境陽一起探討香港劇場本土性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日期:2019年10月29日(二)

時間:8:30pm

節目嘉賓:陳國慧、黃國鉅、甄拔濤

主持:羅妙妍、胡境陽


第一集:「時代」- 劇場能為時代做什麼?

Ep1.jpg

以「劇場能為時代做什麼?」入題,前進進請來資深劇場編劇莊梅岩及城市研究者、藝術家及獨立策展人黃宇軒,與主持人陳炳釗、胡境陽及羅妙妍,藉近月修訂逃犯條例風波,回應當下香港社會處境,同時宏觀探討藝術的時代責任,創作信念、與介入社會的可能性。

日期:2019年8月21日(三)

時間:9pm

節目嘉賓:莊梅岩、黃宇軒

主持:陳炳釗、羅妙妍、胡境陽

 
 
onandonair.jpg
 

前進進繼2019年「新文本編導演探索體驗營」後,再次為對新文本有興趣的戲劇愛好者帶來劇本分析與表演探索並重的「新文本排演工作坊」,以《誰殺了大象》(2012年版)為座標,在為期一星期的密集課堂內,剖析新文本的研讀及探索方法。

是次工作坊分三部份,第一部份由駐團編劇胡境陽主持,帶領學員研讀《誰殺了大象》劇本,同時輔以兩個歐洲新文本作品-《遠方》及《電子城市》選段賞析,認識《誰殺了大象》的寫作養分、策略及構成。第二部份由《2021誰殺了大象》演員陳秄沁及陳璇主持及分享排演經驗,讓學員體驗針對新文本的演繹技巧。第三部份則由三位導師帶領,分組排演劇本選段,讓學員各自發揮對文本呈現方式的想像,探索新文本指向的當代劇場美學。

上課地點:前進進牛棚劇場     

名額:20人

對象:17歲以上,對新文本寫作方式、當代劇場美學有興趣的劇場愛好者;對表演有經驗的人士;對劇場有興趣的大專生、教育工作者。

收費:$700(包括《2021誰殺了大象》$260正價門票一張)

 
 

19/6/2021 (六) 19:00~22:00

《2021誰殺了大象》演前導賞及演出欣賞


22/6/2021 (二) 19:30~22:30

《誰殺了大象》(2012年版)文本研讀
《電子城市》(選段)文本研讀


24/6/2021 (四) 19:30~22:30

《誰殺了大象》(2012年版)文本研讀
《遠方》(選段)文本研讀


26/6/2021 (六) 15:00~19:00

《2021誰殺了大象》演員分享
新文本表演工作坊 (I)


27/6/2021 (日)

11:00~14:00
新文本表演工作坊 (II)及分組排練
15:00~19:00
分組排練及展演

6UxcTyFg.jpeg
 
 

所有課程及展演均以粵語進行。

如遇特殊情況,前進進戲劇工作坊保留更換課程活動及導師的權利。

活動查詢:2503 1630 / programme@onandon.org.hk

 
 
workshop.jpg
 

《新文本表演探索計劃2021》

《生活的闖入》網上單元 / 《泳池(沒有水)》劇場展演

NEW WRITING: AN ACTOR’S APPROACH 2021 - Live Irruption / Pool (no water)

poolnowater.png

創作及演出:陳瑋聰、譚玉婷、巢嘉倫、毛曄穎、溫玉茹

策劃:陳炳釗

《生活的闖入》網上單元 導演:周偉泉

《泳池(沒有水)》劇場展演 導演:陳煒雄

戲劇構作:簡戍凝

錄像設計及製作:黃漢樑、陳家濠

聲音及音響設計:劉曉江

《泳池(沒有水)》劇場展演

導演:陳煒雄

創作及演出:陳瑋聰、譚玉婷、巢嘉倫、毛曄穎

日期:7-9/5/2021

場地:前進進牛棚劇場

票價:HKD120

 
 

節目簡介

一場疫症,整個表演藝術界絕大部份演出被逼取消,《泳池(沒有水)》2020年的交流巡演亦都告吹,日常的社交生活及群聚的工作模式都受到極大限制。然而,在一切中斷之下,限制亦能激發創意,帶來轉變。

由五位演員、兩位導演、一位戲劇構作、兩位錄像設計師及一位聲音設計師所組成的團隊,合力將這個告吹了的巡演計劃轉化成一系列的數碼呈現。結合過去一年的社會狀況、演員故事和集體創作,製作成十六條網絡單元影片;從表演者的生活體驗出發,在真實與虛擬之間,分享藝術創作人身上的故事、生活與創作之間的互動。

最後,這個探索計劃將重回劇場,以展演形式與觀眾見面,以英國劇作家 Mark Ravenhill的劇本《泳池(沒有水)》為基礎,分享演員與導演的探索成果。


《生活的闖入》網上單元

疫情持續,在日常社交生活及群聚的工作模式都受限制下,前進進邀得多位劇場友好,創作了共十一條關於「疫/逆境生活」的短片,從表演者的生活體驗出發,分享生活與創作之間的互動。

 

鏡頭下的獨白

一場疫症,令原於2020年在上海舉行的巡演告吹,限制之下,創作團隊積極嘗試將《泳》轉化成網上呈現,以不同鏡頭設計配合劇中的情景,尋找社交距離下排練群戲與獨白的可能,創作了一連串相對靜態的實驗-鏡頭下的獨白。

 
 

劇場展演全長約1小時45分鐘
粵語演出


您可能也感興趣

《午睡》導演剪輯版本土轉化優秀劇作網上限時重溫12 MAR - 12 MAY 2021 - 網上放映

《午睡》導演剪輯版

本土轉化優秀劇作網上限時重溫

12 MAR - 12 MAY 2021 - 網上放映

《半空的笑/music for airport》劇場跨界影像劇場文本與影像的跨界實驗APR - MAY 2021 - 網上放映

《半空的笑/music for airport》劇場跨界影像

劇場文本與影像的跨界實驗

APR - MAY 2021 - 網上放映

 
 
 

主辦

主辦

adc_logo_20210217.png
 
 
 
 
_PNW3418-s.png
 
 

延伸探索,轉化探新

過去一年,各種突發事件不斷衝擊著慣常的藝術創作,經歷區間與隔離之後,劇場的型態有著大幅的轉變,各類表演新形式亦在萌芽,等待我們去探索發掘。

三至五月,一系列前進進的新文本作品將再次重現、繼續創作、轉化探新,在新常態下以不同方式展現魅力。

 
《午睡》導演剪輯版本土轉化優秀劇作網上限時重溫12 MAR - 12 MAY 2021 - 網上放映

《午睡》導演剪輯版

本土轉化優秀劇作網上限時重溫

12 MAR - 12 MAY 2021 - 網上放映

《半空的笑 / music for airport》劇場跨界影像劇場文本與影像的跨界實驗APR - MAY 2021 - 網上放映

《半空的笑 / music for airport》劇場跨界影像

劇場文本與影像的跨界實驗

APR - MAY 2021 - 網上放映

 
 
新文本表演探索計劃2021 - 《生活的闖入》網上單元 / 《泳池(沒有水)》劇場展演由演員自主出發,探索文本與現實之間的互動可能性APR 2021 - 免費網上單元放映7-9 MAY 2021 - 劇場展演

新文本表演探索計劃2021 - 《生活的闖入》網上單元 / 《泳池(沒有水)》劇場展演

由演員自主出發,探索文本與現實之間的互動可能性

APR 2021 - 免費網上單元放映

7-9 MAY 2021 - 劇場展演

 
 
 

adc_logo_20210217.png
 

© 2021 by On & On Theatre Workshop. All rights reserved

adc_banner_20210301.png
 

《午睡》導演剪輯版

Waking Dreams in 1984 -Director's Cut

(Click here for English version)

我們的年月尚未逝去
可能是一天的正午
在午後的陽光裏
前行,夢醒,前行

導演 / 文本:陳炳釗
演出:梁天尺、劉俊謙、蔡思韵、黃衍仁、李頊珩、趙鷺燕、吳景隆

票價:HKD150 (租看48小時)

收看平台:art-mate VIDEO ROOM

 
 

節目簡介

昊與曦是嬰兒潮世代出生的兩兄弟,二人年齡相差幾歲,但卻已彷彿活在兩個不同的世代。二人唯一共同的心路歷程是七十年代的學生運動。不過,當曦沿著昊的路徑,一心一意投身那火紅的革命的時候,運動卻轉瞬退潮。

八十年代中,昊已是一位出色的電影編劇,在這時候,人間蒸發多年的曦像個不速之客似的突然從海外回來,兩兄弟久別重逢,昊安排無處容身的曦住在一幢被棄置的英式大宅裏,在大屋內的還有一班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知識份子:畫家Jacob、避世的阿圖、女作家阿花,以及實習編劇祖與占。昊與曦期望能合力完成以祖母為靈感的電影故事《徐燕香傳奇》,也同時發現,彼此的生活、事業和回憶,已被一種粗暴的、難以言喻的力量徹底改變。

《午睡》原為陳炳釗於80年代創作,未曾正式發表的同名舊作,於2016年再創作並首演,獲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劇本及IATC (香港)劇評人獎年度劇本獎;今次2020年版將會重寫部分內容,修訂故事結構,力臻完善。

《午睡》劇本沉澱逾30載,故事緊扣時代,手法寫實,以往日故事回應今天香港。


相關影像


相關文章 / 報導 / 評論

  • 胡筱雯,〈理想與掙扎 莫失莫忘 《午睡》來回看火紅年代〉,《明報》2021/01/22。 全文

  • 朝雲,〈縱然夢想不會成真,但要相信所有努力都會重生〉,《立場新聞》,2021/01/12。全文

  • 麥曦茵,〈「清醒夢」,原來是一種技能。〉,2021/01/11。全文

  • 黃靜美智子,〈由歷史連結當下的鬱結 陳炳釗:歷史是以迴旋的方式向前走〉,《明周文化》,2021/01/08。全文

  • 黃子翔,〈從午睡陰霾醒來〉,《星島日報》,2020/01/07。全文

  • 黃念欣,〈要發夢,先要《午睡》〉,《明報》,2020/01/05。全文


訂票期︰12/03/2021 06:00pm – 12/05/2021 06:00pm
觀看期︰12/03/2021 06:00pm – 12/05/2021 11:59pm
(由首次播放開始計48小時以內任意收看 或 至12/05/2021 11:59pm 為止,以較早者為準)

節目全長約2小時45分
粵語演出,設中、英文字幕


您可能也感興趣

《半空的笑 / music for airport》劇場跨界影像劇場文本與影像的跨界實驗APR - MAY 2021 - 網上放映

《半空的笑 / music for airport》劇場跨界影像

劇場文本與影像的跨界實驗

APR - MAY 2021 - 網上放映

新文本表演探索計劃2021 - 《生活的闖入》網上單元 / 《泳池(沒有水)》劇場展演由演員自主出發,探索文本與現實之間的互動可能性APR 2021 - 免費網上單元放映7-9 MAY 2021 - 劇場展演

新文本表演探索計劃2021 - 《生活的闖入》網上單元 / 《泳池(沒有水)》劇場展演

由演員自主出發,探索文本與現實之間的互動可能性

APR 2021 - 免費網上單元放映

7-9 MAY 2021 - 劇場展演

 
 
 

主辦

主辦

adc_logo_20210217.png
 
 

西九自由空間為2021年1月《午睡》直播演出合辧單位

HYP05429.jpg
 

/ 重新學習最遠古的語言,建造未完成的現實 /

全新班底,重鋪結構

前進進新文本運動經典創作,遊歷多國後載譽歸來

台北牯嶺街小劇場「最佳年度演出」

15-20.6.2021 8pm

21-22.6.2021 8pm 加場

前進進牛棚劇場

$260 (正價) /$160 (優惠票)


節目簡介

KV_01.png

/ 滿月之時,

用腳尖與腳底撫摸,

以樹葉和樹技覆蓋,

慢慢地、默默地、溫柔地,

靠近、繞圈、旋轉 /

 

《誰殺了大象》寫於2012年,為前進進新文本運動「本土轉化」首階段的經典作品。香港小劇場獎最佳導演馮程程當年從翻譯、執導及研習歐洲當代新文本的經驗中汲取養份後,結合不同體裁的書寫手法,嘗試突破與現實對話的戲劇形式。首演過後,《誰》曾於多個城市以粵語、國語、英語演出;並榮獲為台北牯嶺街小劇場「最佳年度演出」,文本亦輯錄於台北文學誌《衛生紙詩刊》(18號)及《十年城事:香港劇本選(2003-2012)》之內。

時間來到2021年,九年過去,遊歷過台北、英國卡地夫、廣州、北京、上海等地之後,大象將重回牛棚劇場,換上全新演員及創作班底,拆解劇本結構,重鋪故事核心,連結那心照不宣的想望與意志。


創作團隊

文本/導演:馮程程

演出:陳秄沁、陳璇、李嘉雯

空間設計及美術指導:陳子雯

燈光設計: 賴詠珊

錄像設計: 岩井REMU

音樂及音響設計: 黃衍仁


購票優惠

設有六十歲或以上高齡人士、殘疾人士及看護人、全日制學生及綜合社會保障授助受惠人優惠

•        學生優惠票先到先得,額滿即止

•        優惠票持有人入場時,必須出示證明身份或年齡的有效證件,否則需補付全費及手續費

集體購票優惠:每次購買正價門票5張或以上獲九折優惠


粵語演出

不設劃位

歡迎6歲或以上人士進場

觀眾務請準時入場,遲到者須待節目適當時候方可進場

如遇特殊情況,主辦機構保留更換節目及表演者的權利

主辦單位會按當時《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規定調整座位數量,觀眾可能獲分配至其他座位或安排退票。請留意前進進戲劇工作坊Facebook專頁公布最新消息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Hong Kong Arts Development Council fully supports freedom of artistic expression. The view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in this project do not represent the stand of the Council.

 
website banner.png
 
宣傳設計:Frankie

宣傳設計:Frankie

四個讀劇錄播 + 演後直播討論
一連兩週、接力續航

讀劇馬拉松來到第三屆!因疫情關係,本年度將改以網上節目形式於前進進的FACEBOOK平台放送,每晚節目將分為兩部分,觀眾可先觀賞錄製讀劇演出,然後緊接現場直播演後談環節,由戲劇構作鄧正健與讀劇導演及特別嘉賓進行對談。節目首播後,觀眾可於7日內於網上重溫讀劇及演後談內容。


《夜長夢多》Calderón

5月12日 晚上8時

key_visual_final-02.jpg

「我無發夢,因為眼前呢一切先係一個夢...我要返去,我原本應該生活喺裡面嘅、真正嘅世界。」

柏索里尼,傳奇電影導演、詩人、馬克思主義者,66年因一次大病入院寫下六個舞台劇本草稿,《夜長夢多》是當中唯一於生前正式發表的作品。

劇本借女主角羅莎於67至68年間靈魂附身於西班牙軍政獨裁時期三個不同階級家庭、分不出真實與夢的經歷,觸及了西班牙內戰、二戰與68學運三十年間的歷史,左右兩極意識形態的對抗,反映了他對時代的悲觀感受。即使烏托邦遙不可及,權力系統也大到不能倒,但他永遠以自己的方式在抗爭。

編劇:柏索里尼(意大利)

翻譯:郭昭澄、鴻鴻

導演:胡境陽

讀劇演出:毛曄穎、吳景隆、林嘉寳、陳秄沁、陳穎璇、梁天尺、胡境陽、黃衍仁


《克雷佩林心理模型的幾種變數》Variations on Kraepelin's Model

(又名:《兔肉雜菜煲的語義場》)

5月14日 晚上8時

key_visual_final-03.jpg

「捉住隻兔仔其實好難,佢會跳來跳去。捉一隻牛容易得多。佢地唔識郁。牛好聽話,尤其係閹左嘅牛。」

個人記憶被民族歷史撕裂重組,自身意義被歷史意義閹割取代。「真實」只剩下一堆並不真實的符號。影像的模糊,記載了個人在大歷史中的迷失與焦慮……

一個患腦退化症的老人,失落在記憶的碎片中。透過一再重複的自述,能否從不確定的記憶中,撿拾出曾經存在的真實?劇本以零碎片段構成,文字與影像交替出現,時而重複時而停頓。故事不按時序邏輯敘述,段落間甚至互相矛盾。結合現實與魔幻,劇本為大家呈現一個關於「身份」與「歷史」的歐洲故事。

編劇:Davide Carnevali(意大利 / 法國)

翻譯:陳泰然

導演:鄧灝威*

戲劇構作:Eric Schlaeflin(法國)

讀劇演出:陳泰然、許晉邦、陳港虹

*承蒙中英劇團批准參與是次製作


《歐洲聯結》Europe Connexion

5月18日 晚上8時

key_visual_final-04.jpg

「你想領導。你想要間接咁領導世界。你鍾情於成為呢部運轉機器嘅邪惡首腦。唔係淨係為咗錢,而係對權力嘅渴望。你想要進入最有權力者嘅後台。」

2015年羅馬尼亞劇作家Alexandra Badea出版的劇本集收錄她的三個劇本《我看著你》 (Je te regarde) 、《歐洲聯結》、《嗜極生物》(Extremophile) ,以三部曲的形式探討全球化問題,將個人的夢想、慾望、記憶、資訊交換等放在全球化的舞台上去理解個人與世界網絡的關係,尤其是服從於唯一的法則,也就是資本主義的市場遊戲。

《歐洲聯結》以十篇內在獨白組成,統一以第二人稱「你」述說,不知道是個人內在的驅使聲音,還是外在冷靜的旁觀敘述,構成難得一見、以全球化為背景的當代英雄墮落悲劇。

編劇:雅莉珊德拉.巴代阿(羅馬尼亞 / 法國)

翻譯:周伶芝

導演:周偉泉

讀劇演出:郭爾君、黃慶堯、梁智麟*、劉曉江

*承蒙香港迪士尼樂園批准參與是次演出


《第八日》

5月20日 晚上8時

key_visual_final-05.jpg

「親愛的主啊,希望祢讓美國變成地獄,種不出玉米,希望祢讓載滿玉米的船沉沒在墨西哥灣,希望祢讓美國的玉米變得跟屎一樣難吃,吃了會變成智障和娘娘腔,大家都會來買我們種的玉米,我們的玉米變得跟披頭四的專輯一樣暢銷,阿們。」

《第八日》由台灣新生代當紅編劇簡莉穎於2010年受台灣再現劇團邀約,與喜馬拉雅自然文明保護協會合作,從環保命題出發寫成的劇作。《第八日》劇名來自聖經說,造物主以七天完成世界;人在第八日接管了這個地球,這個地球在人的手中變成了甚麼樣子?

故事描述一個墨西哥農民家庭中的媽媽、哥哥和妹妹,因北美貿易協定讓美國的廉價玉米傾銷墨西哥致使失業,被逼展開的命運旅程。荒誕與寫實場景交錯,織入奇異色彩與批判嘲諷,拼湊出全球化下對第三世界國家的剝削圖象,帶出世界糧食與移工問題的省思。

編劇:簡莉穎(台灣)

導演:陳冠而

讀劇演出:陳泰然、許晉邦、陳秄沁、陳穎璇、林嘉寳、毛曄穎

 
 

午睡 Waking Dreams in 1984
「導演剪輯版」將於三月上旬開售

我們的年月尚未逝去
可能是一天的正午
在午後的陽光裏
前行,夢醒,前行

導演 / 文本:陳炳釗
演出:梁天尺、劉俊謙、蔡思韵、黃衍仁、李頊珩、趙鷺燕、吳景隆

 

如欲緊貼《午睡》的最新資訊,請按此留下你的聯絡電郵!

 

/在內與外的災難現場,旁觀他人的微笑/


半空的笑 print poster-561x841.png

文本、導演、音樂及音效設計:黃衍仁

攝影指導:黃飛鵬

主演:毛曄穎、黎玉清

票價:$80 (租看48小時)

收看平台:art-mate VIDEO ROOM (只限香港地區收看)

即日起至6月30日網上限時放映

 
 

節目簡介

Stella係一個空中服務員,佢有一個甜美嘅笑容。空姐嘅工作要求佢隨時要令乘客感覺安心、安全,以冷靜同埋微笑消除各種不安。

某日嘅上班途上,網絡不尋常咁被中斷,滯留喺巴士車廂嘅Stella頭痛發作,憶起前一晚嘅夢境,舊同事Yankie一再喺佢思緒度湧現。Yankie喺一次氣流意外後突然失蹤,只係留低咗一個精神失序邊緣嘅Voice message…… Stella係半睡半醒嘅狀態下,意識嘅碎片淡入成為收音機接收不良嘅噪音,突然,機場傳嚟爆炸巨響── 恐襲。

Stella:「我唔似家姐,我比較簡單,嗰啲可怕嘅故事,我會聽,但係只係當故仔聽,又驚,又鐘意聽。」

《半空的笑》文本出自編劇黃衍仁於2019年與馮程程及黃思農合作的《大驅離》。是次把劇場作品重新構作成為影像,黃衍仁將同時擔任導演、剪接、音樂及音效設計,並交由電影導演黃飛鵬及其團隊操刀拍攝,以鏡頭主導敍事,細緻地捕捉演員的演繹,更貼近地呈現文本的關注──當人在面對突如其來的脫秩狀態──恐襲、輻射或至親的死亡;如何面對「日常」底下難以直視的、充滿矛盾的「真實」。


黃衍仁與黃飛鵬

Photo: hongnin.

Photo: hongnin.

黃衍仁是同時涉足音樂、劇場和社運的創作者。在首張專輯《逆風吐痰》沉澱對社會運動的思考,裡面的兩首作品《裝睡的人》和《逆瞄》亦成為了電影《一念無明》的插曲。在劇場裡除了擔任音樂及音響設計外,亦擔任演員演出,如《午睡》、《西邊碼頭》和《聽搖滾的北京猿人》。繼2019年《大驅離》初任編劇之後,今次將首次從導演及剪接的崗位出發,以影像勾勒富內省的時代觀察。

黃飛鵬是獨立電影導演,前作包括《十年》當中之《冬蟬》、坂本龍一《async》短片比賽系列的《紅樓夢・白缺》,創作題材關注社會被壓迫的一群,亦擅長影像上的意象建構及劇場式呈現。今次負責《半空的笑》的攝影指導工作,將劇場文本化作細緻的影像,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劇場影像體驗。


 
 

製作團隊

主演:毛曄穎、黎玉清
演出:鄧宇廷
導演、文本:黃衍仁
攝影指導:黃飛鵬
策劃:陳炳釗、鄭綺釵
監製:王禧彤
製作經理:楊倚晴
副導演:鄧梓健
美術指導:盧韻淇
攝影助理:呂紀澄、黃樂怡
燈光師:馬沛全
燈光助理:林映彤、潘顥文
現場收音:李志峰
製作助理:朱圃言
美術助理:郭嘉源
造型、服裝:吳嘉欣
即興聲音演出:龢wo4
剪接、音樂及音效設計:黃衍仁
調色:林登
字幕翻譯:王禧彤、陳洛瑤
字幕編輯:楊倚晴
宣傳:陳瑋欣
劇照:許康年
預告剪輯:鄧梓健、黃衍仁
宣傳平面設計:江田雀
器材公司及拍攝協助: 兔角影像


訂票期︰14/05/2021 06:00pm – 30/06/2021 09:00pm
觀看期︰18/05/2021 06:00pm – 30/06/2021 11:59pm
(由首次播放開始計48小時以內任意收看 或 至30/06/2021 11:59pm 為止,以較早者為準)

節目全長約1小時
粵語演出,設中文字幕

 

adc_logo_20210217.png
 
 
 
 
NEW09767.png
 

昔日的激情化為灰燼,靜謐的午後比晚間清涼
沒甚麼比躺在沙發上睡一個午覺,更有抵抗的意義

一群文化青年從火紅的70年代退下,被拋擲到80年代的繁華盛世,他們進駐在一間被棄置的英式大宅裏,各自在追憶與展望中尋找新的生活方向。阿曦自我放逐多年後,從歐洲回來,掙扎著試圖擺脫哥哥的陰影,卻發現必須先要跨越夢境與記憶,復修內在的時間裂縫;哥哥阿昊則選擇遺忘,一躍跳進電影圈,在藝術與商業之間,在揚眉與忍隱之間,揮舞著一把復仇之劍。兄弟二人在大屋裏重逢,角力,爭持。隱匿在大屋內的女作家阿花,把一切看在眼裏,慢慢燃點起內心熄滅已久的花火……最終,歷史時刻粗暴地降臨,劇中每一個人在將臨的大時代中該如何抉擇?

《午睡》原為陳炳釗於80年代創作,未曾正式發表的同名舊作,於2016年再創作並首演,獲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劇本及IATC (香港)劇評人獎年度劇本獎;今次2020年版將會重寫部分內容,修訂故事結構,力臻完善。

《午睡》劇本沉澱逾30載,故事緊扣時代,手法寫實,以往日故事回應今天香港。

 
wd2020_bg.png
 

創作團隊

導演/文本:陳炳釗
副導演:周偉泉
演出:梁天尺、劉俊謙、蔡思韵、黃衍仁、李頊珩、趙鷺燕、吳景隆
舞台設計:阮漢威
燈光設計:馮國基
音樂及音響設計:陳偉發
服裝及造型設計:何珮姍
宣傳設計:studio TIO
宣傳攝影:YC Kwan


演出地點、演期及票價

由於政府的防疫措施尚未容許觀眾進入劇場,《午睡》已於1月9至11日轉為網上直播,所有已購買文化中心及西九自由空間《午睡》演出門票的觀眾,請留意以下安排:

12月香港文化中心劇場場次的已購票人士,如較早前未有選擇換票或捐款,art-mate將於1月15日起4星期內將票款自動退回用作交易之信用卡帳戶內。

1月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大盒場次的已購票人士,我們會先退回全額票款。有關退票安排,請留意西九文化區票務組稍後發出的電郵。

如有其他查詢,請致電25031630/電郵至ticketing@onandon.org.hk與我們聯絡。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18-19.12.2020 7:45pm
19-20.12.2020 2:45pm
$350/$280/$180*

——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自由空間大盒——

8-9, 11.1.2021 7:45pm
10.1.2021^ 2:45pm
13-14.1.2021 7:45pm
$380/$300/$190*/$150*


主辦

主辦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為藝發局資助團體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為藝發局資助團體

 
合辦 (西九自由空間大盒場次)

合辦 (西九自由空間大盒場次)

通達伙伴

通達伙伴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Hong Kong Arts Development Council fully supports freedom of artistic expression. The view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in this project do not represent the stand of the Council.”